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三百九十七章:新任礼部尚书





  顺江而下的一叶轻舟上,四道爽朗的笑声随着舟船的游弋在水道两侧的山谷间回荡。峨冠而多髯者自然是苏轼苏东坡,大和尚佛印袒胸露乳在,站在船头矫首昂视,山谷道人黄庭坚站在苏轼的右手边,对着手中的一首诗词指点,正是唐钰赠给张先的那一首讽诗。

  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黄庭坚,与苏轼的关系亦师亦友,此后更是达到了与苏轼齐名的高度,并称“苏黄”,其诗词造诣自然不俗,读了唐钰的诗,也是一阵捧腹大笑,直到笑痛了肚子,这才强自忍住,朝坐在甲板上翻烤羊肉的唐钰竖了竖拇指:“早就听东坡兄说起过,唐钰小儿的嘴皮子功夫天下无双,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。黄某还真想亲眼瞧瞧那老色痞在读这一句‘一树梨花压海棠’时,是个怎样的表情。”

  “张三中也算是我辈之中的凤毛菱角者,更是你我的前辈,虽说有些好色,却也未曾做下强抢民女的丧尽天良之举,今日赠他两首讽诗,意在发泄心中不悦,若是背后再嚼人舌根,实在有失我辈之风度。”

  苏轼说的是大义凛然,只是嘴角之上不时弯起的弧度无不时刻在说明,他自己也是在强忍心中的欢唱,不愿现于人前而已。

  唐钰品一口手边的果酒,将秘制的调料均匀撒在已被烤至金黄的羊肉串上,闻着烤架上散发出的阵阵肉香,唐钰只是咽一口垂涎,将肉串收在盘中,朝着三人露出一个略带歉意的笑容,转身将盘子递进了船舱。

  里面坐着的自然是他的两位夫人。

  见夫君不懂礼数,竟将烤好的羊肉串先给她们送了进来,云采菱便要出言教训,倒是花翎语满不在乎地接过盘子,拿起一串递给云采菱:“夫君说过,女士优先,想必外面那几位圣贤也不会与我们这两个小女子斤斤计较。”

  舱外的阵阵笑声打消了云采菱的不安,苏轼她是见过的,依照他的秉性自然不会与唐钰计较,看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也颇有道理,那位模样坦荡的大和尚与另一位大儒也是不拘小节的性子。

  难怪夫君与整个大宋才子圈不兼容,却独独与苏轼志趣相投。

  唐钰走出舱外,话题又绕回了张先纳妾。

  “正如世间的女子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一般,这男子自然也是各色各样,有如苏老哥这般专情,有如小弟这般多情,有如佛印大师这般看破红尘,自然也有如张前辈这般风流,正是如此丰富多彩,这人世间才会呈现出千姿百态,否则均是千篇一律,又哪有个性可言?”

  听了唐钰的话,三人均是颔首,张先八十纳妾固然有悖常理,却也未丧人伦,毕竟郎有情妾有意,世人皆称颂忘年交,爷孙恋又有何不可?

  “只是你这首讽诗的威力实在够大,老哥是担心三中兄会不会被你气得一命呜呼。”

  面对苏轼的调侃,唐钰却一笑了之,历史上的张先可是活了八十八岁,自此刻算起,他还有几年的阳寿,据说他这位新纳的小妾还会帮他生下二子二女,又岂会因为自己的几句嘲讽丧命。

  调笑过后,话锋终于提及了朝堂。

  自从钱塘回京戍职之后,因为两相相争之间的动乱,苏轼作为两派的边缘人物,并未受到重用,郁郁不得志的他在京城滞留三年,除了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《江城子》之外再无建树。

  几经争斗之后,左相王安石重新上位,本就看苏轼不顺眼的丞相大人在读过那一首《江城子》后更是不喜。

  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,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。

  尚处而立之年的苏东坡不思为国,却对离世多年的亡妻念念不忘,他日只会意志消沉,不堪重用,即便有着修筑苏堤治理水患的功绩,苏轼依旧被王安石排除在党派之外。

  既然无法立身于庙堂之中,便选择留恋江湖之远,留下一封辞官书,苏轼开始了他的大宋自由行。

  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苏轼的这一路走走停停,在感叹大宋的大好河山之余,也见到了各地因为变法的实施而欣欣向荣的景象,心中倒是对丞相大人多了一份崇敬,如此为国为民的一位好官,即便是有些刚愎自用,其出发点也是为了大宋黎民百姓,念及此处,心中对于王安石的那一份记恨也消减了不少。

  前段时间路过江陵府,苏轼竟意外收到了朝廷的任书,命他迅速回京出任礼部尚书一职,心中虽有疑虑,朝廷的公文却不会作假,从江陵出发途经岳州,又遇上张先纳妾,好友黄庭坚竭力挽留,便在岳州逗留了两日,最终碰到了前往明州的唐钰。

  “苏老哥的意思是,朝廷突然有规模如此庞大的人事调动,是丞相大人有所图谋?”

  苏轼凝着眉,他并无真凭实据,所言只是猜测,也只有面对至交好友,他才敢如此妄言。

  “此番调整之中,有数个此前隶属于右相司马光一脉的官员被重新启用,很显然是两位丞相达成了某种协议,还有更为蹊跷的一点是,伴随我的任职公文而来的,还有另一封密信,上面说但凡此次受到擢升的官员,必须加入一个新建的党派,叫做什么熙宁党。”

  话到此处,唐钰总算松开了凝结在眉头的疙瘩,朝廷的动作不小,他还以为王安石打算集结力量推翻宋室,走民主共和的路子,如今从他所建立的党派名字来看,丞相大人从头至尾都是赵家的死忠,作为保皇一派的最大头目,王安石必定是坚定不移地在君主立宪这一条道上走到黑了。

  如此也好,只要皇帝赵顼接受皇权将被削弱的事实,便可令大宋免去一场无谓的内战,王安石启用司马光一派的官员,证明两人已然握手言和,这两方势力一旦结合,便等如控制了整个朝堂,孤家寡人的赵顼也只能认命了吧。

  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正在慢慢酝酿,似乎便要随着熙宁五年的这一场春风吹遍大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