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中州录第17节(1 / 2)





  霓旌引他进房,关上门泫然道:“就是上次葛宜翁的事。葛宜翁死了,他妻子闹到县衙,说将军屈打士卒害死人命,丁县令自然不理会她这等歪曲言语,可谁知道,这妇人竟跑去汴京鸣冤,大闹登闻鼓院,在龙津桥上放火,连禁军都奈何不得……后来,不知什么台鉴得了令,派人到方城来捉他,披枷带锁地往京里去了,很是吓人……”元好问略一忖,方明白她说的是台谏,即御史台与谏院,新君立志要做求贤若渴从谏如流的贤君,甫一登基便下旨刑部撤销登闻检院与登闻鼓院的防护装置,任凭百姓申诉鸣冤,葛宜翁之妻正是钻了这个空子,只是不知台谏二府为何也会牵涉其中。

  霓旌见他皱眉不语,越发慌了神,颤声道:“元相公,将军会被冤杀么?”元好问心乱如麻,勉强安慰道:“不会的,天子圣明,不会枉杀无辜之人。对了,商帅呢?他有没有跟着去汴京?”霓旌叹道:“没有,将官无旨不可入京,而且他又患了重病,连王相公也绊住了离开不得。”元好问越发心惊,不想自己在镇平县焦头烂额的两三月之间,昔日朋友竟遭逢如此巨变,想了想,又疑惑道:“这些事,你如何得知?是你妈妈说的吗?”霓旌蹙眉摆首,叹息道:“是姐姐说的。她现在日日应酬那些官儿,就为了打听将军的消息……”

  话音未落,门外响起云舟匆忙的声音:“霓旌,我走啦……”元好问忙打开门走出去,只见廊上香风扑面,亭亭立着个盛妆丽人,金钗步摇、翠钿明珰,紫锦斗篷帽檐上一圈白狐狸毛衬着一张粉光致致的芙蓉脸,当真人比花娇。元好问一怔,那美人也是一怔,随即曲膝恭敬地唤道:“元县令。”元好问心中发酸,忙道:“姑娘别这样,咱们还和从前一样。”云舟闻言,红了眼圈,很快克制住情绪,微笑道:“我要去丁县令府上,先走一步了,你再同霓旌坐会儿说说话,她很思念你。”元好问沉吟道:“我同你一起去吧,临近新年拜访同僚也是寻常事——良佐是我好友,断没有叫姑娘一个人奔波的道理。”云舟听了,眼中不由泛起泪光,哑声道:“好。”

  二人来到丁宅,方城县令丁谨劭听闻新任的镇平县令也到了门口,自然无不欢迎,一并请入宴席。

  酒过三巡,席上众人与元好问渐熟络,也便不再拘束,丁谨劭搂着云舟调笑起来,云舟不敢反抗,低眉顺眼地斟满酒,喂到他嘴边。元好问看得心酸,插科道:“丁兄,听闻前些天禁军到方城来拿人,可有此事?”丁谨劭闻言叹了一声,放开云舟,道:“早听闻裕之兄是完颜将军的好友,今日来此,就是为了打听此事吧?”元好问恳切地道:“还望丁兄告知一二,免弟悬念。”丁谨劭于是便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,与霓旌所言几无二致,末了,又叹道:“将军自到方城,军中再无一人滋扰百姓,他也从未到衙斋打秋风,不想这样的忠良之臣竟会遭此横祸……唉,都怪我未曾派人看管葛宜翁的婆娘,竟让她跑到汴京去了……”

  元好问沉吟道:“丁兄,当日良佐是受邀来援,打罚葛宜翁也是在方城街衢之上,丁兄何不将前因后果写成劄子奏报圣君?”丁谨劭道:“裕之兄放心,丁某早已奏呈天子了。只是,近日又出了一桩怪事……”云舟关心情切,忍不住问:“什么?”丁谨劭笑着在她粉脸上摸了一把:“美人儿别怕,与你不相干的。”转头对元好问:“裕之兄可还记得李太和?就是与葛宜翁殴讼的事主,他不见了!”元好问大惊:“为什么?”县尉孙学礼解释道:“葛宜翁之妻来县衙闹事时,下官便派人去军营告知王经历,李太和是此事的人证,必要时可以与葛宜翁婆娘对质。谁知今日军中消息传来,李太和趁大将军病重,竟偷偷跑了,王经历命人四处追赶也不曾追回。”元好问百思不得其解:“他是证人,又不是罪人,为何要逃跑?”县丞汪华捻着两撇胡须,沉吟道:“依下官之见,李太和此人定有蹊跷,当日殴讼,只怕也是故意为之。”云舟再顾不得掩饰,颤声道:“汪县丞何出此言?”汪华道:“姑娘想想,镇防军与屯驻军本非一体,他为何要帮葛宜翁干活?既受了骗,补做活都来不及,为何又要跟踪他?看到他进了青楼,何不当场发作,偏要等日暮黄昏,将军来巡查的时候再发难?此事想来,并不简单呐。”云舟听罢,面色已变作惨白,元好问亦心惊道:“此人究竟是谁?为何要设计害良佐?!”

  丁谨劭见席上气氛凝重,举杯劝道:“裕之兄莫担心,此事既已闹到御前,将军反而不会有杀身之祸——将军是先帝金口玉言表彰的忠臣孝子,陛下岂会轻易处死他?”元好问本不以为然,可见云舟神色凄惶,终是违心地道:“丁兄言之有理。”

  丁谨劭忍了半日,好容易说完这桩公案,又心猿意马地搂住了云舟,一手拿起酒盏欲灌她饮下。元好问灵机一动,笑道:“举酒欲饮无管弦,未免大煞风景。”丁谨劭笑道:“美人在怀,还要什么管弦!”元好问笑道:“丁兄可知道,你怀中的美人正是个中翘楚,一手箜篌绝技,连王经历都五体投地。”丁谨劭笑道:“丁某不懂音律,裕之兄既喜爱,就让她弹来。”说罢,松开手臂放出了云舟,顺手拔下她鬟上金钗,敲在酒盏上击拍。

  云舟忍泪抱起箜篌,望着元好问轻声道:“元县令想听什么曲子?”元好问与她四目一对,心中感慨万千,片刻,才强笑道:“元某拙作雁丘词,不知姑娘可曾听说过?”

  云舟一颤,立刻想起七夕那日他也点了此曲,让自己在完颜彝面前弹唱,此时此地回想当日情景,越发心如刀割,垂头勉强忍住眼泪,低道:“奴会的。”说罢,素手交拂,冰弦响动,前奏一过,轻启檀口唱道:“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。天南地北双飞客,老翅几回寒暑……”她每唱一字,皆如刀剜心一般疼痛,元好问亦听得肝肠寸断,待她唱完,连眼圈都泛了红,勉强笑道:“当真是‘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’。”

  丁谨劭老于世故,早看出元好问对云舟十分上心,自忖与元好问虽平级,但他是新置县城首任县令,必是皇帝青睐之人,自己不如暂退一步,于是便笑道:“裕之兄既这样喜爱,丁某就尽尽地主之谊——云舟,你今晚代本县好好招待元县令,知道么?”

  -

  元好问陪云舟回到桃源里,霓旌早已迎上来,一手挽住一个走到房中,喜不自胜地道:“姐姐今日回来得早!”元好问苦笑道:“你姐姐累了,扶她去休息吧。”云舟不语,只坐到妆台前,将簪环钗钿一件件取下来扔到角落里,又叫小鬟打来热水,直到洗出光髻素脸,她才抬起头,无力地笑道:“今日叫元相公见笑了。”元好问心中难过,叹道:“姑娘,打听消息这样的事,以后元某来做吧。”云舟含泪道:“都怪我……我不该不听妈妈的话,强出头去指认葛宜翁,到头来却害了他……”元好问见她对完颜彝痴心一片,有些奇怪地道:“你不恨他?”云舟缓缓道:“我是痛恨金军,但从未恨过他,他和那些人不一样。”元好问苦笑道:“我真是不明白你们——你既待他这样情重,又为何要拒绝他?他既为人这样端正,又为何要强逼你?”云舟愕然:“他何时强逼过我?他与我相识至今,手指头都不曾沾到我半片衣角,强逼二字,从何谈起?”元好问大惊失色:“什么?!可是……这是他自己说的……”说罢便将当日对话说了出来。云舟听罢,凄然微笑道:“元相公,你误会了。那呆子……根本不知你在说什么,你也不知他在说什么。他的意思是说,不该勉强我述说身世,而我也是因为回想往事哭肿了眼睛,他叫人打了热水给我洗脸,就如同今日一样。”

  元好问顺着她的话看向水盆,只见那热水中还浮着她方才洗下的靥花脂粉,不由得恍然大悟,随即愧疚得无以复加,掩面道:“苍天!良佐待我一片赤诚,我竟小人之心,误会他至此!”霓旌蹙眉道:“姐姐,既这样,将军为何从此再也不来了?”云舟叹道:“我也不知,许是……许是他得知了我的身世,又没想到帮我的法子……”说罢,便将往事三言两语简单地告诉了元好问与霓旌,霓旌听了,心疼地抱住云舟,姊妹二人哭作一团。

  元好问更是扼腕大叹,心潮奔涌,只觉胸臆间一腔悲郁冲上脑门,化作才思纵横,提笔在花笺上龙蛇飞舞,毫端如刀戟,将无尽悲辛血泪刻成一阙:

  赴节金钗促。爱弦间、冷冷细语,非琴非筑。别鹤离莺云千里,风雨孤猿夜哭。只雌蝶、雄蜂同宿。汀树诗成归舟远,认宫眉、隐隐春山绿。歌宛转,泪盈掬。

  吴儿越女皆冰玉。恨不及、徘徊星汉,流光相属。破镜何年清辉满,寂寞佳人空谷。人世事、寻常翻覆。入塞新声愁未了,更伤心、听得开元曲。呼羯鼓,醉红烛。

  ——《贺新郎箜篌曲为良佐所亲赋》

  [1]注:元好问《遗山集》中《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》其六:“诗仙诗鬼不谩欺,时事先教梦里知。禁苑又经人物散,荒凉台榭水流迟。”诗后注释“十年前,商帅国器方城,梦中得后二句,为言如此。”本诗前两句为完颜鼎梦中所得,本文还原了这一情节。

  第37章 风蓬孤根(一)秘盒

  【七】风蓬孤根

  从昔南山歌短褐,何时北阙请长缨。

  ——元好问《钧州道中》

  -

  (一)秘盒

  回雪听得满怀凄楚,泪涟涟地问:“元翁翁,周姑娘怎的这样可怜,她后来怎样了?与将军终成眷属了么?”元好问长叹道:“良佐在狱中时,丁县令起意要纳她为妾,她为了打探良佐的消息,也为怂恿丁谨劭再度上奏进言,不得已屈从了。”回雪睁大眼睛“啊”了一声,扑在九娘怀中唏嘘不已,驿丞劝她道:“莫哭了,她能脱身风尘,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了,你小孩子家不知道,战乱之中有多少尸骨如山、多少血流成河,我与你娘都是这样经过来的。”回雪拭泪道:“那将军出狱后,可曾去寻她?”元好问摇头叹息道:“我也不知道。南阳一别,我便再未见过良佐,如今阴阳相隔,真个是‘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’!”说到此,他辛酸难忍,两行热泪潸潸而下。

  九娘沉默片刻,叹道:“原来周姑娘身世这样坎坷,可惜将军并不知道她委身丁县令的苦衷,唉,以她的性子,必定不愿藉此乞怜……不过,她后来也回到家乡了,想来应在杭州平安终老。”元好问惊诧地道:“什么?夫人也认识她?!”回雪更是连声追问。九娘缓缓道:“正大六年,周姑娘来到汴京,一直住在广平郡王府上,王妃待她很好,后来还与她一同回到临安。”元好问讶然道:“竟有这样的事?!广平王妃……便是先前那位杜娘子么?”九娘点头道:“是,就是这位杜王妃。”

  -

  -

  完颜宁初见杜蓁,是在正大二年的初夏,花尽荼蘼,绿叶成荫,一年芳时已去,那光艳美貌的少妇从画堂深处快步走来,脸上带着腼腆的微笑,别有一种敦厚之感。

  “嫂嫂安好。”完颜宁浅笑着福了一福,“早该来拜望的,嫂嫂出了月,身上可大安了?”杜蓁早已听承麟说过她的身世,待这个“不幸流落金国宫廷的大宋同胞”很是友善,一把扶起她笑道:“长公主太客气了。我现下都已好了。”一边说,一边细细向她打量。

  在她有限的想象里,完颜宁这样宋金两国皇族之后,该是珠围翠绕、前呼后拥的金枝玉叶,因此,当她看到眼前这个素衣简饰、独立堂前、清丽如花树堆雪般的少女时,心中十分讶异。

  完颜宁又唤来凝光笑道:“这是我的侍女,十分仰慕嫂嫂,我今日特地带她来拜见真神。”凝光一惊,慌忙红着脸跪下道:“奴婢凝光,给广平王妃请安。”杜蓁急步上前扶起她:“姑娘别多礼。我不是什么广平王妃,只是暂住在这里。”凝光惊愕抬头,完颜宁忙示意她退下,又描补道:“嫂嫂是兄长的妻子,凝光心中又敬仰已久,所以才这样称呼。”杜蓁倒未生疑,只赧然道:“长公主太客气了,我是草木之人,没什么值得敬仰的。”完颜宁笑道:“嫂嫂过谦了。”杜蓁略一犹豫,蹙眉问:“公主,他……何时能够回来?”完颜宁安慰道:“嫂嫂不要担心,兄长自幼武艺超群,此番出征也并非恶战,定能平安凯旋。”杜蓁叹了一声:“我倒情愿他和先祖一样做个书生,将来回到江南,做个教书先生,虽清贫些却能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。”完颜宁奇道:“先祖……书生?”杜蓁点头道:“是啊,他祖上是文官,只知安抚黎民,从未打过仗。”

  须知承麟本是完颜宗弼后人,宗弼女真名兀术,正是靖康之后搜山检海追赵构的金初名将,若非岳飞精忠报国,只怕南宋半壁江山也要丧于宗弼之手。如今承麟为哄杜蓁成亲,竟将先祖说成不识弓马的文弱书生,宗弼若泉下有知简直要气活过来。也亏得完颜宁从小练就了不露形色的本事,才勉强绷住了脸,心中大是摇头:“男子太可怕,连这样的弥天大谎也撒得出来!”再看向杜蓁时,不免有些愧疚:“她待我以诚,我却帮着呼敦哥哥瞒骗她,真是罪过。”于是忙扯开了话题问到小侄儿,杜蓁便叫侍女抱了来,双手抱过红绫襁褓凑近完颜宁,低下头柔声道:“徽儿乖,来见见你姑姑!”

  那是一个摩合罗般可爱的孩子,粉白柔嫩的小脸上有轩朗的眉宇和挺拔的鼻梁,与承麟幼时极为相似。完颜宁爱怜地道:“呀,这孩子生得这样好!嫂嫂,他是单名徽字么?”杜蓁笑道:“是,你哥哥说什么五点六点,我也不大明白。”完颜宁微笑道:“‘慎徽五典’,是《尚书》里的话。那他的表字是‘猷之’二字么?”杜蓁讶然:“是,公主怎么知道的?”完颜宁笑道:“‘君子有徽猷’,兄长幼时爱读《角弓》,我猜他或许会取这句话来做徽儿的表字。”杜蓁听不懂,也不以为意,只一笑以应。

  不一会儿,完颜宁便起身告辞,杜蓁目送她翩然登车而去,心下默默感叹道:“这公主知书达礼,又气派又和善,到底是咱们大宋的女儿,浑不似金人野蛮,只可怜她自幼生长在虎狼之地,若将来也能跟我们一起回临安那便好了。”

  -

  路上,完颜宁将凝光叫到车中一同坐下,一双妙目清光湛湛,笑道:“今日亲眼见了将来的主母,你以为如何?”凝光慌忙站起身,不防一头撞在马车顶上,又急忙弓下身,低头道:“奴婢不敢!”完颜宁拉过她的手,将她按在座上,叹道:“凝光,我私心里为你盘算许多年了,从前让兄长为你改名,就是想帮你挣个侧室的前程。只是如今——这位嫂嫂模样虽温和,却是个极有刚骨的,将来磕绊起来,我看兄长也犟不过她——此事只怕不好办了。”

  说话间,宫车已到济国公府门外,完颜宁柔声道:“你身子不适,且在车上歇一会儿,不必随我去了。”凝光慌忙擦去眼中泪水,低道:“我没事。”说着急忙站起搀扶完颜宁下车。

  这次纨纨得了讯,早一步迎到堂前,怯生生地唤了一声姐姐,完颜宁挽着她走回小院,温言道:“我合了些返魂香,想着姑父忌日将至,我又不便去郊外拜祭,就想托你代为致奠。”

  返魂香又名韩魏公浓梅香,相传为北宋名相韩琦所创,徽宗崇宁二年,黄庭坚与诗僧惠洪同宿潭州碧湘门外,二人在舟中同赏墨梅图时惠洪取一香焚之,其味高洁如梅花清芳,黄庭坚誉其如“嫩寒清晓,行孤山篱落间”并追问香名,方知是由韩琦传与苏轼的梅花香方,因韩琦封魏国公,故有此名。而后黄庭坚以浓梅香之名未能彰显梅香幽清,便取苏轼“返魂香入岭头梅”之诗意,将其更名为返魂香。

  纨纨神色犹豫地接过香盒,欲言又止,完颜宁询问再三,她才怯怯地问:“宁姐姐,我爹生前喜欢梅花么?”完颜宁颔首道:“是。姑父姑母都喜爱梅香幽远。”纨纨低下头,片刻后方轻声道:“从前爹爹冬日在家时,花房只送水仙山茶作清供,从不送梅花来,我一直以为他不喜欢梅花……”完颜宁叹息不语,只听她又低声道:“现在我明白了,他与母亲之间有许事是旁人不知道的,我……我当日……”她语声渐带呜咽,强忍着哭腔道:“宁姐姐,我不该那样说母亲,她本已伤心极了,我还当众给她难堪……这几年我一直懊悔,若非我骂她害死爹爹,她就不会……”完颜宁搂着她柔声劝道:“你别这样想,姑母从没怪过你,她临去前还叮嘱我多照拂你。至于她和姑父之间,确有许多隐曲,等你大一些我再慢慢告诉你,好不好?”纨纨抽泣着点点头,又小心地试探道:“宁姐姐,你也不信我爹有谋反之意,对么?”完颜宁点头称是,握着纨纨一只小手,沉静地道:“岳武穆死后二十一年才获平反,咱们就一起等,等你父亲沉冤得雪的那一天。”

  纨纨听罢,忽然站起来拉她走到内室,关上房门,紧紧攥住完颜宁的手,颤声道:“宁姐姐,我有件东西,藏了四年了,想请你帮我看看。”完颜宁镇定地点了点头,又打开窗户向四周望了望,确认四下无人,方关上窗回身低道:“拿出来吧。”纨纨从妆台下取出一个上锁的木盒,惴惴不安地道:“就是这个。四年前禁军来府里抄捡,我偷跑到爹爹书房里拿了这盒子,藏到小木马下面,万幸没有被禁军发现。”完颜宁心中一突,问:“这里头是什么?”纨纨摇头道:“我也不知道。这盒子上了锁,我没有钥匙,后来禁军撤去了,我也去书房找过,却没有找到钥匙。”完颜宁疑道:“那你为何藏它?是姑父对戴娘子说起过么?”纨纨抓着完颜宁一条手臂,害怕地道:“没有。但我猜这里面有要紧物什,或许与爹爹被杀一事有关。”

  完颜宁越听越心惊,一手轻抚着纨纨娇小的背脊,柔声道:“纨纨别怕,慢慢说。”纨纨紧紧偎着她,定了定神,颤声道:“我记得有一年,爹爹南征归来,娘欢欢喜喜地抱着我去迎他,可他脸色很难看,见了我们只勉强笑了一笑就往内院里去了。我娘怕他与母亲起争执,又不敢跟着去,就抱着我在院门外候着,过了好久都没听见声响,也没见他出来。后来天渐渐暗了,我等得不耐烦,娘却很高兴,说:‘咱们回去吧,将军与长主定是和好了!’话还没说完,就看到爹爹面色铁青地走出来,我从没见过他气成这个样子,吓得不敢出声,我娘也怕极了,又不敢问他,也不敢去问母亲。”完颜宁听到此,顿时明白过来,低声道:“我听姑母说过此事,那时……慧淑大长公主薨了,姑父为此很是伤心。”纨纨点头道:“是,后来爹爹也这样说。”

  她顿了一顿,又道:“我很担心爹爹,挣开了娘的手去追他,许是我那时候身量太小,他竟没察觉,我就这样一路跟着他跑到书房,看到他把这个盒子狠狠掼到桌案上,哐当一声把我吓得大哭。他听到哭声才缓过气,走到门外把我轻轻抱了起来,拍着摇着哄了我好一会儿。”完颜宁暗忖道:“姨父为我母亲伤心,也为姨母赶他而生气,可他为什么要摔这盒子?莫非里面的东西与我母亲有关?”却听纨纨又道:“我那时候年纪小不懂事,以为这盒子惹怒爹爹,于是过了几天,偷偷溜到他书房里,翻了好半天才找出这盒子,一心想要砸碎了给他出气。我用花盆里的石头砸了几下,又举高了往地上摔,可这盒子甚是坚固,怎么也摔不破,这时候爹爹来了……”她忆及往事,不自觉地蹙起眉,神色甚是委屈害怕:“爹爹向来最疼爱我,重话都舍不得说我一句,可那天他发了好大的火,一把抢过盒子,取了钥匙打开来看,大约是里面的东西没有损坏,他才平静了些,板着脸问我为何要砸这盒子。我抽抽搭搭地解释了半天,他听了也不说话,依旧沉着脸,过了好久才叹了一口气,说:‘纨纨乖,不要怕,刚才是爹爹错怪你了……只是,你以后不要再碰这盒子了,好么?爹爹前几天伤心,是因为你母亲的小妹妹去世了——那也是我的妹妹,与这盒子不相干的。’我见他不再凶了,就胆大起来,追问他这盒子里究竟有什么好玩的宝贝,他又叹了一声,脸上神色很古怪,过了许久才说:‘我一生的祸福,都在这里了。’我自然听不明白这话,爹爹却不再多说,只叫我不可告诉旁人,连娘和母亲也不行。”

  完颜宁颔首道:“你听了这话,自然认为里面有性命攸关的物件,所以后来姑父下狱、禁军来抄捡证物时,你怕这东西对姑父不利,就把它藏了起来,对么?”纨纨轻轻点了点头,稚嫩的小脸上露出与年龄不符的坚定之色,低声道:“我从小敬爱爹爹如同天神一般,他要我保守秘密,我便不会对任何人说起,这些年婶母和福姑姑问起这盒子,我只说是我娘的针线,我不忍再见,所以锁了起来放在妆台下。”完颜宁柔声道:“你告诉我,是想要我帮姑父洗雪冤屈,是么?”纨纨眼中泪光涌动,点头道:“是。宁姐姐,我没有钥匙,也不敢贸然叫人去找开锁匠。”完颜宁沉吟道:“你说得很是,咱们不知里面是什么,不宜惊动旁人。你且把东西收起来,待我回去好好想一想,总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它打开了才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