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五百零五章:王雱之死





  菱州书院的创办与朝廷议会的成立,让大宋历熙宁八年载入史册,这两件事对于大宋朝廷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
  菱州书院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,它的存在将后世现代科学的奠基向前推进了数百年,也将科学研究的中心由西方转移至了东方,只要书院屹立不倒,中原的生产力水平将遥遥领先,唐钰坚信,只要后人秉持书院改革创新的理念,坚持不懈,千年之后西方八国联军入侵中原的惨况绝不会发生。

  而议会,则是彻底改变了朝廷政权的局面,人浮于事的官场将得到彻底的改善,决策由议员商议推行,议员由寻常百姓选取,将普罗大众与朝廷官员的升迁紧密相连,从而令大宋所有人都参与到朝廷日常的管理中来,成为大宋真正的主人。

  熙宁新政历经八年,总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,当中虽有坎坷,但前途却是一片光明,大宋的变化翻天覆地,这令所有熙宁党员与有荣焉,个个均以改革功臣自居,商人们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,便连走路也似乎挺直了腰杆,这可是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。

  熙宁八年的除夕便在这看似一片祥和的氛围中悄然到来。

  汴京城里响彻不停的烟花照亮了整个京城,到处都洋溢着新年即将到来时的欢腾,与全民皆欢的盛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城北皇宫东面的相府内,却是一片素诰。

  相府大公子王雱在熙宁六年突然染病之后,一直未见好转,虽请了各地名医前来诊脉,却依旧没有任何起色,刚开始还能勉强处理公务,随着病情的加重,渐渐从只能勉强起身到卧床不起,前后病了两年多,终于油尽灯枯,在熙宁八年腊月撒手人寰。

  面对长子的死讯,王安石面容憔悴,发髻也有些散乱,花白的长发在寒风中飞舞,伴随着自己的老泪纵横,更加显得悲凉,这位叱咤风云十数年的大宋丞相仿佛在一瞬间苍老了十多岁。

  王安石膝下有二子,其中长子王雱天资聪颖,性格上也更与自己相像,是他悉心栽培的接班人,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,怎能不叫王安石伤心欲绝?

  而相府的发丧,也令整个汴京城瞬间陷入了一片阴霾,前来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,灵堂上哀乐不断,相府通往墓地的大道上铺满了纸钱,脚踩在原本坚硬无比的水泥路面上竟能感觉到一丝松软。

  相府的治丧持续了七日,在白马寺的高僧吟唱完毕最后一遍往生咒之后,王雱的棺椁被抬出灵堂,送葬的队伍从城门口一直延续到城外山脚下,为了避免发生踩踏的意外,王安石当众叩谢人群,恳请众人不必相送,如此又耽搁了好一阵子,这才令王雱平安下葬。

  此后的数日之中,往日里日理万机的丞相大人似乎被抽干了精血一般一蹶不振,对议会送来的各项决议不闻不问,好似一个彻底失去支柱的迟暮老人,只等着自己的大限将至。

  王安石竭力推行变法,的确有试图改善国力民生的打算,但更多的,也是为王家牟取名利,而长子王雱,是他给予多年的希望,如今子承父业的希望破灭,给了他一个相当沉重的打击,王安石还如何能够振作精神继续奋斗?

  奋斗的目的为何?让他人继承自己的位置?自己辛苦半生只为别人作嫁衣?

  正月十五的大朝会结束之后,在后宫的暖心阁里,王安石向皇帝赵顼递交了告老还乡的奏折。王安石一脸平静地躬身行礼:“微臣身体抱恙,对于朝事已然力不从心,特请辞去官职,还望陛下恩准。”

  接过奏折的赵顼并未露出半分疑惑与惊讶的神色,而只是选择将此事暂且搁置:“如今的大宋欣欣向荣,国力日渐昌盛,这一切可都是王相的功劳,朕也着实离不开王相的辅佐,王相真舍得丢下朝堂告老还乡?”

  王安石一声苦笑:“犬子早逝,微臣心中悲痛万分,对于朝事也是有心无力,还不如早些让出位置,令更有能力的贤臣挑起重担,才是大宋之福。”

  赵顼闻言轻叹一声,眼中泛起一丝凌冽的光芒:“朕很明白王相痛失爱子的心情,可不知王相能否明白朕亲眼见到自己的继承者被毁掉时的心境?”

  王安石的心中一凛,一股凉意自脚底陡然升起,令他的浑身一颤,不自觉地轻轻抖了抖,赵顼这话何解?谁是他拟定的继承者?又是谁毁了他的皇储?

  至今为止,赵顼的几位皇妃为他共产下五位皇子,其中除去二皇子赵仅之外,其余四位全部夭折,这其中包括邢贤妃在熙宁七年所生的五皇子赵僩,赵顼言语之中的用词是“毁”而非“杀”,所指便已明确,他心中的皇储,是二皇子赵仅。

  因为邢贤妃出生普通士族,虽一直深受赵顼恩宠,赵军却绝无继位的可能,甚至还有可能受到生命威胁,百般无奈之下,赵顼只能听从王安石的建议,将赵仅送去渔州暂时躲避向皇后的锋芒,此后向皇后生下四皇子赵伸,赵伸早殇之后,向皇后失去了最后的倚仗,正式退出这场帝位争夺战。

  而赵顼重新燃起立赵仅为太子的心思时,却发现为时已晚,自己被寄予厚望的儿子赵仅早已被唐钰洗脑,成为了熙宁新政的支持者。

  放弃皇权,便意味着放弃了继位,为了大宋皇室最后的尊严,赵顼是绝对不可能将赵仅立为储君了。

  放弃赵仅,赵顼实属无奈,但这个仇,他却记住了。

  “当初在汴京保卫战胜利之后的庆功宴上,令郎王雱可谓是我朝年青一代之中的翘楚,对于王相培养的这个接班人,朕也甚为满意,若是由他继承王相的衣钵,必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在宴会结束之后还命人送上了宫中的贡茶雀舌,也不知令郎可曾饮用过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