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百九十五章:俯首称臣





  与回鹘公主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西夏皇帝拓跋秉常。

  听说欧洲骑士团的撤军只是缓兵之计,不久便会卷土重来的消息,拓跋秉常并不太过吃惊,毕竟箭在弦上,若是换成是他,自然也是不会轻易选择放弃的。

  面对一万渔州军,拓跋秉常当时的心情极为复杂,既希望他们能够再次创造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,保住西夏的国土不受侵略之苦,又感觉以一万对五十万,获胜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,届时还是需要西夏付诸整个国力来与欧洲东征军抗衡。

  辽国的突然覆灭与回鹘的被侵略,令他看到了西夏称霸塞北的契机,拓跋秉常可不愿意刚刚泛起的一丝希望因为自己国力的损耗而消失。

  而渔州军的战力令他彻底失去了与大宋扳一扳手腕的想法,只是半日时间,凶神恶煞的欧洲东征军便被打了个千疮百孔,对方甚至未曾发起过一次有效的进攻,渔州军也未曾有过一人损伤,他只看到了战前无数人在挖沟渠埋木箱,战时阵地上的士兵也没有冲锋,而只是伸手按动了自己所负责的按钮,仅此而已。

  原本的一场恶战以如此轻松的方式解决,令拓跋秉常感觉到不真实,这还是以往那些需要将士们冲锋陷阵,用生命去换取胜利的热血杀敌么?这看来更像是一场请君入瓮的游戏,将敌人引诱入自己布置的埋伏点,紧接着便是一场简单的收割,若是换作从前,即便是在野外的遭遇战,以双方的兵力对比,不打上个十天半月,根本不会轻易分出胜负吧。

  拓跋秉常不懂何谓热兵器作战,自然将导演这场杀戮的唐钰视作无所不能的死神,正如苏轼为他所做的那一首《念奴娇》中所言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

  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之后,唐钰依旧率军驻扎在沙州城外并未离开,直到高昌城传来捷报,这才有了拔营的意向,经此两仗,欧洲应该已无了再战之力,唐钰相信在此后的数十年里,欧洲各国必定会谈宋色变。

  唯一的不稳定因素是,林森在击毙沐辰风之后看到他的一帮死侍逃出了战场,作为沐家的亲信,他们很有可能携带着掌心雷的制作工艺,凭借这一点,他们便能够在西方拉拢势力,重新形成威胁,看来回鹘这边还是要派遣驻军才能防范于未然。

  这一批驻军可与驻扎在大理、蒲甘与大越的人手既然不同,他们需要有绝对碾压式的战斗力,所有的新型武器均需配备,这也就是表示驻守回鹘的军队必须是由渔州派遣,拥有指挥权的也必须是渔州亲信,而其他的回鹘守军则需要全部遣散,如此才能保证军队的机密不被外泄。

  渔州城的任何一种武器若是暴露,势必将引起一系列的战争与恐慌,毕竟这些都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,只要被居心叵测之人掌握,整个天下都会面临一场浩劫。

  当然,此事还需从长计议,毕竟沐辰风已死,只凭他那几个亲信并不成气候,欧洲各国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养精蓄锐恢复实力,掌心雷出现在西方,最初也只能作为欧洲各国之间战斗的武器,等到不知哪位皇帝凭借掌心雷征服了整个欧洲,自己再做考虑也不迟,大不了便来一次远征,将这帮有野心又野蛮的欧洲人彻底打回石器时代。

  返程途中,渔州军路径西凉府,先行一步的拓跋秉常早已在城中久侯。

  此战之后,西夏皇帝对当今的局势已然有了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,只要有唐钰在,强大如宋国,势必会建立一个比前唐还要强盛许多的庞大国家,若非宋国朝廷暂时没有外侵之心,或者是根本看不上他们所统治的这些蛮荒之地,只怕大宋的铁骑早已肆虐各个国家了。

  为今之计,想要保存西夏国的颜面与疆域,只有一条路可选,那便是效仿大理,以大宋为尊,成为其附属国,拥护大宋朝廷的一切决议并彻底贯彻执行,方才能够做到苟延残喘延续党项一族的传承吧。

  对于拓跋秉常向大宋俯首称臣的态度,唐钰倒是十分认可:“只要贵我两方之间不存在战争冲突,西夏即便不成为大宋的附属国也是无妨,我大宋一直偏安南方,自太祖皇帝统一中原以来,也未曾有过挥军北上的意图,当然了,从前是因为军力不济,如今则是希望各族之间能够和睦相处。”

  其实倒不是北宋朝廷失去了问鼎中原之心,而的确是因为实力不足,面对曾经的大辽与西夏均是屡战屡败,无奈之下只能转变方式方法,以北宋文化作为武器,同化塞北各族,如今看来倒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,至少各个政权的高层均学习汉文,以汉文化为尊,仁宗皇帝的文化入侵战略为后世的各族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还是相当成功的。

  “大宋强盛,我西夏宣誓效忠,成为附庸国,自然也是打算大树底下好乘凉,西夏地处塞北,乃苦寒之地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,居无定所,只要能够改善我西夏民生,朕愿意向大宋称臣,绝无二心。”

  唐钰的脸上泛起一丝苦笑,西部的确贫瘠,即便是千年之后的后世,政府也还在为改善西部而做着不懈的努力,那么多的经济学家对此也是束手无策,他一个学医的学生又哪里来的什么良策。

  唐钰在脑中不断过滤着后世关于西部开发的各种举措,只是思索了良久还是毫无头绪,或者说方法不少,依照现世的条件却无法实施,比如西部低下丰富的天然气资源,唐钰根本没有条件去开采,即便能够使用,也只能起到照明的简单功效,对于后世来说,这便是极度奢侈的浪费。

  这些东西还是留给后世的子孙去使用吧。

  “若是陛下愿意,在下愿向我大宋皇帝陛下谏言,全国采购西夏所种植的棉花。”

  棉花本就是消耗品,相比中原,西夏的光照资源更为丰富,本就是棉花的高产之地,全国种植,应该会解拓跋秉常的燃眉之急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