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48章(2 / 2)


  燕军多了火器火炮,武器之上已经比朝廷军队更高一筹。后有北平作后备,钱粮不缺。

  更别说,瞧一瞧这几年的战役。朱棣多参与其中。别说原本的军事天分,光是经验都已经足够甩开建文朝的一批年轻将领了。陆长亭都忍不住感叹,这里在座的人,都只会提意见,少根据实际去分析局势,更缺乏经验。更莫说朱允炆选将领的眼光也着实不大好,要么是年老古稀之将,要么是没甚经验和军事素养的年轻将领……当然这也是建文朝可用之兵将越发地少了。

  而朱棣、朱樉几个藩王镇守一方边镇,手中军队都是从厮杀中历练出来的。其军事素养哪里是建文朝将士可比的?

  这些人见陆长亭又满面不以为然,顿时觉得心底的那点欢欣感没了,再看陆长亭自然又没了什么好脸色。

  这时候,朱允炆也终于开口让众人散去了。

  那些人顿觉舒服了,陆长亭也顿觉舒服了。终于不必再和他们互看不顺眼了。

  待到他们离开,朱允炆才道:“方才侍郎为何不说话?”

  陆长亭淡淡一笑:“掺和进去本就尴尬,那又何必硬要掺和呢?”

  朱允炆低声道:“侍郎果真是向着四叔的吧。”

  陆长亭没说话。

  朱允炆转声道:“方才他们说得夸张了些,朝廷军队并没有那般神勇,四叔的军队也并非那样不堪一击。我听闻四叔军队中有不少火器、火炮,而且都是便于携带的,较之朝廷火器厂制出的火器要先进许多。我早早就听闻,侍郎不仅通风水,不仅文采出众,更曾经改进过火器,说是随手做的风水物,献与了皇爷爷……那么四叔的这些,也都是侍郎随手做出来的风水物吗?”

  不等陆长亭回答,朱允炆又道:“还有奏报,说四叔身边有神兵利器,战场之上令人见之瑟瑟,自觉臣服。那也是侍郎随手做的风水物吗?”

  “朝廷兵将不及四叔,火炮兵器不及四叔,就连骑兵马匹都不及四叔……”这个十三岁的少年,脸上显露了些微的疲累和茫然,他还没有到达历史上的那个年纪,所以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削藩的坚定。他也会觉得前路无望。

  陆长亭是有些心疼他,但陆长亭无法出声安慰他。

  “侍郎,连你也心向他。这一仗当真能赢?”朱允炆充满希冀地看向了陆长亭,似乎希望从陆长亭的口中听见安抚之语也好,至少这说明陆长亭也会偏向他的。

  陆长亭又何尝不知道?所以他更无法开口了。

  朱允炆等了好一阵,殿中一片静寂,朱允炆终于不再掩饰地露出了失望之色。

  “为什么呢?相较起来,四叔对于侍郎来说更为亲近吗?”

  “是。”陆长亭这才开了口,他的口吻平淡,不过却异常的坚定。这没什么好否认的。毕竟世人都知道他与秦王、燕王交好。这时候撒谎也没用,何况陆长亭也并不想在这样的问题上来撒谎。

  陆长亭淡淡道:“我与秦王、燕王相交数年,情谊深厚。”

  朱允炆脸上失望之色更浓,眼底更甚至带出了点点悲色:“若此刻坐在这里的是我父亲呢?”

  虽然有些戳心,但陆长亭还是道:“若是孝康皇帝在此,便不会有今日这一切了。他或许不会削藩。而……诸位王爷尊他一声长兄,自是感情更加亲厚。”

  “在侍郎心中,我倒是如同生人一般吧。”

  “怎会?”

  “也是,光是瞧我父亲的份儿上,侍郎便不会视我如生人了。可到底还是不够亲厚……”朱允炆低声道:“侍郎回去吧,近日……便不必来朝中了。”

  陆长亭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,拜了拜便往外退。

  只是等他走到殿门口的时候,朱允炆突然又叫住了他:“……上次侍郎说,以前与我父亲相交的时候,也并未留宿宫中。不如侍郎这几日便宿在宫中吧。就东宫如何?侍郎对那里应当熟悉得很。”

  朱允炆说出口的虽然是问句,但语气却是肯定的,说完他就吩咐了宫人将陆长亭请到东宫去。

  陆长亭眨了眨眼,也没说什么。

  大概这是朱允炆要拿他作朱棣的制掣了。

  战争很快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,一时间宫中风声鹤唳,陆长亭待在东宫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只是每次听闻朱棣杀了哪个将领,朱允炆便气闷地来东宫坐一坐。

  这种时候,陆长亭是半点也使不上力了,只能等待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一场战争往往要经历几月的时间,而漫长起来更可达数年。

  但是跟随燕王的军队姿态实在足够坚定,一路打过来,除了不肯投降被斩杀的将领以外,更多的是愿意投诚的,越往下走军心就越是凝固,也实在算是造反史少见的了。用势如破竹四字来形容也不为过。

  转眼到了建文元年末。

  燕王声势越加浩大,建文朝已经隐有动荡,这个年,应天府上下官员都过得不大好。

  尤其朱允炆。

  初时朱允炆还邀陆长亭与他过年,只是两人才刚坐到一处,还未来得及用食物,便有紧急军情报了上来。

  ——代王朱桂响应燕王也举了兵,不过代王没甚本事,想要拥朱棣,却直接被参将陈质所控制,致事不成。

  朱允炆脸色不大好看,也没了吃饭的胃口。

  不过接下来的消息,才更令他彻底没了吃饭的欲.望。

  秦王朱樉……也反了。

  第231章 (修)

  建文朝上下变得更加风声鹤唳了。

  愁绪过早地刻入到了年轻的建文帝脸上。

  进行到这个时候, 朱允炆也不大可能会投降。朱允炆心底或许也正委屈着,他不过是继承正统, 为什么就落到了今天的地步?

  很快, 又一根稻草重重压到了朱允炆的头上——李景隆兵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