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女配她三辈子孤寡第71节(2 / 2)


  所以第一世的时候, 姬长恒和周明妍也曾看到很多什么专家告诉普通人, 什么宏观情况, 什么大的困境,其实这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?

  普通人光是想要好好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, 未来梦想或许还在闪烁但绝大部分都会随着岁月沉淀进回忆里。

  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x九,脚踏实地一步步在当前的环境中尽量让自己活得好一些, 这才是芸芸众生的常态。

  敢拼敢赌自然让人佩服, 但碌碌无为也从不该被鄙薄, 甘于平凡恰恰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通透。

  扯远了, 回到现在大周这边,你说完全没有人看到这一点?那定然是不可能的, 但看到了,看清楚了就一定要说么?

  不说这宗亲的问题本质上是皇家自家的事情,就算未来会关乎天下那也是未来不知道几代之后的事情。

  他们做大臣的,又何必要去参合,去做这个坏人?要出事都是几代之后的事情,到了那个时候自然有那时候的君臣头疼,他们何必沾染这个是非。

  最关键的是,你报上去提醒了皇帝,不管皇帝有没有采纳你都会把宗室们得罪死。

  若是遇到皇帝靠谱,那在当朝你还能苟着,但也肯定是处处有阻碍,若是遇到皇帝不靠谱,那你可惨了,轻一点自己命丧黄泉,重一点全家都要被皇帝扔出去平息宗室的怒火,到时候又会有谁来救?

  实在是历史上这种给君王递刀,用完刀就被折断的例子实在太多了。

  这么多前车之鉴在前面,谁会轻举妄动。

  即便其中有一些自己愿意的,但被皇帝拎出来背锅的更多。

  那些愿意的还好说,他们好歹一个个都名流千古了,但那些背锅的该有多冤孽?

  而且这样铁骨铮铮流芳百世的人又有几人?最起码就姬长恒和周明妍知道的也不过寥寥几人。

  而又有几个人在说起他们这些千古流芳的人物时,记得因此跟着他一起死,或堕入深渊的家人?

  姬长恒和周明妍佩服这样为国为民有风骨的人,但他们若是处于臣这个位置上是绝对不会那么做的。

  天下大势只有站在绝对的高位,或者掌握绝对的武力才有可能力挽狂澜改天换地,否则不过是徒劳。

  混在贪官群里活得长久真的为百姓周旋的人,绝不同流合污处处刚硬处处被打压最后转瞬之间全家赴死的人,哪一个更好一些?

  侥幸姬长恒和周明妍两人身处的位置更接近于君,大周朝堂也还能看,他们不用面对这种拷问人心人性的选择。

  如今他们要做这个事情,当然不可能推臣下出来顶锅,别说他们不在意这个名声,就算在意也不是在意当下。

  其他人看不到几百上千后,而他们就从那里来,还有什么顾忌?

  “当然朕也不是那冷酷无情,不顾及血缘,刻薄寡恩的君主,总不会把闵王叔这样喜爱子孙满堂枝繁叶茂的宗亲逼上绝路的,其中细则之后朕会和诸位爱卿一同细细商议,到时各位宗亲也请来听上一听,若是有好的提议也不防提上一提。”皇帝嘴巴说的很好听,好似这事还有商量拉扯的余地。

  但仔细听就能明白皇帝什么意思了。

  让你们来听一听是给你们面子,你们只要带耳朵就行,别不识好歹瞎巴巴,若真的忍不住嚷嚷了,我给你们面子让你们提一提,至于采不采纳,和你们就没有关系了。

  倒不是皇帝现在就开始心疼养宗室的钱,而是和好大儿商量好之后的当天晚上他翻来覆去横竖睡不着。

  可能是不甘心,也可能只是单纯出于好奇,于是最后自己又爬起来拿着笔开始算,誓要算到十五帝。

  结果自然不言而喻,几何倍数翻滚的数值真的吓到了皇帝,以至于父子俩商量的时候,皇帝自己虽然拍板了,但心里其实是想了很多补偿给现在宗亲的措施,但是算完之后的皇帝已经完全没有这个想法了,心里别说外头的宗亲,看自己还没有成婚的几个儿子都有些碍眼了。

  比起大周社稷的稳固,比起姬家江山的传承,儿子是什么东西,闪一边去。

  庆祝皇太子和准太子妃归来的晚宴,在宗室们哭丧着脸中结束,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。

  在姬长恒和周明妍的计划中科举制度是必然要推行的,因为在这种时代科举真的已经是最公平的制度了,但是考试的内容选择和当做教材的东西一定要一开始定下基调,免得弄到最后完全走了样。

  就像后世那些酸儒,怕是被称为儒家师祖的孔圣人压根不想要这样的学派弟子。

  学派的发展可以百家争鸣可以突破天际,但是治理国家的人需要什么才能,建设国家需要什么人才,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必须要清楚。

  第一世的古时候科举得以推广开,除了隋唐周三朝的杰出皇帝和世家贵族不停博弈之外,真正得到切实落实公平,还是宋之后的事情,其根本原因就是唐末世家贵族直接被黄巢杀穿了。

  把持朝堂的大世家都死光了,自然就没有挡路的人。

  然而其中还有一些不能忽略的基础,那就是唐朝的文风盛还有长久的承平和盛世,再加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大力发展,几项叠加之后,这才给了当时很多人识字的条件,才有了科举的基石。

  就像大周现在,99.99%都是一个字不认识的文盲,精通经史有眼界的也都是大世家培养出来的杰出子弟,寒门子弟虽然也能读书但是底子实在差太多了,便是能用也排不上大用场,和那些世家子弟简直天壤之别。

  至于普通百姓那就更不要说了,识字这种事情他们压根不会觉得和他们有关系。

  所以即便姬长恒和周明妍心里知道推广科举该怎么做,但是最根本的读书人出身和数量就足够让两人暂时按耐下来。

  只不过此时虽然不是推广科举的好时候,但对于已经在岗位上的和马上要上岗的世家子弟他们可以来个严选。

  皇室都没有要另外提拔人抢世家蛋糕的意思,但也不能你送什么上来皇帝都点头吧。

  你看皇帝连自家宗室血亲都不愿意白养,凭什么要白养别人家的蠢货?

  而且皇室总要给宗室们一条活路吧,所以那种小地方或者不重要的位置世家得让出来,让皇帝安排给有能力的宗室担任。

  当然,大家一起考,谁行谁上。

  当今皇帝本就羽翼已丰,如今更是顺利拿到了西北军权,东北也安定,南边最忌惮的死了,西南靖王府也暂时安生,谁还能让他有顾忌?

  这样客客气气愿意给大家一个公平的机会,即便有几个心里还是觉得吃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。

  有那忍不住想要说上两句的,就听到面带微笑的太子问上一句:怎么,大人对自家家族子弟的本事没有自信?本宫可还等着见一见诸位家中的青年才俊呢。

  听到没有,这不单单是现在皇帝的考核,还是储君在挑选未来倚重的俊杰贤才。

  你就说愿不愿意家中子弟在储君这边留下姓名吧!

  这不是废话?谁不愿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