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大国小鲜(科举)第15节(2 / 2)


  秦放鹤非常清楚自己的缺点,诗词构造方面灵气不够。

  这是天分问题,哪怕再给他一万年,他也成不了李贺、李白那样灵光闪烁的天才诗人。

  同样的,他也极其明白自己的优点:实践经验,沉稳踏实,以及天生的政治嗅觉。

  周县令,不,应该说大禄朝整套科举选官体系都非常现实,考试中对时政的看法占比很高,诗词只是次要的。

  所以,只要秦放鹤正常发挥,绝对能打败一干死读书的清澈书生,排在上等。

  但这还不够。

  像今天的场合,周县令必然会召见几位合他心意的人,但具体几位?谁也说不准。所以秦放鹤不仅需要上等,还要尽可能名列前茅。

  他需得让对方第一眼就看出自己的不同来。

  一炷香很快过去,陆续有雪白的纸片被送到主楼上首的山水纹酸枣枝大桌上。

  “今年卷子不少,”一名官员略啜了口茶水,对周县令笑道,“大人先请。”

  “哎,同来同来,共赏共赏,保不齐这里头就有来日才俊……”周县令随手抽了几张,散与身边几位官员,又打发人与隔壁桌几位县学教授送去一些。

  众人相互谦让一番,便都对着灯品评起诗词来。

  本就是为了打捞沧海遗珠,给散落民间的读书人多一点出头的机会,所以只要有胆量能写字,什么人都能来试一试。

  这就直接导致了作品水准参差不齐,让在场众人十分煎熬

  这是甚么东西!连官文都写不好,竟也敢学人作诗?

  字倒也罢了,典故却是信口胡说,牵强附会,可笑可笑……

  泛泛空谈,不知天高地厚,浮躁!

  本官岂要你来溜须拍马?不知所谓!

  周县令频频摇头,渐渐有些烦躁,又揭开一页,忽见一笔好字冲入眼帘,顿觉身心舒畅。

  再看内容,唔,难免有些想当然,不过这是白身们的通病……格律不错,典故用得也巧妙,辞藻华美,不错,很不错。

  旁边的高主簿一直偷偷打量周县令的反应,见此情景,适时笑道:“大人可是瞧见了俊才?不妨说与下官听听,也叫我们欢喜欢喜。”

  周县令却卖个关子,“不光有,竟还是老熟人,你若猜着了,我便给你看。”

  众人都跟着笑,当即七嘴八舌猜起来,一时气氛融洽。

  却是那高主簿最擅揣度人心,想了一回,“莫不是孔大人家的麒麟?”

  周县令哈哈大笑,把手中诗递过去,高主簿细细看了,不住点头,又与人传阅。

  孔大人乃本地一位乡绅,曾官居四品,前些年告老还乡,如今带着孙子住在章县,今日祖孙二人也在列。

  他虽退了,到底还有门生和后人在,其中二儿子,也就是孙子孔姿清的父亲仍在朝中任职,历任县令都要亲去拜访,故而众人都不敢怠慢,仍尊称其为“孔大人”。

  其孙孔姿清自幼得他教导,天资聪慧,今年才十四岁便颇有才名,在场不少人都曾见过他的字,因此周县令才把那首诗与众人一瞧,便都认出来。

  夸赞声不绝于耳,正在吃茶的孔老大人也带着孙儿还礼,连道谬赞。

  虽是谦虚,到底心中也有些得意。

  人老了,能看着子孙后代渐渐成长,比什么都强。

  孔姿清首次参与竞诗,此时赞誉之声充斥双耳,却也未曾得意忘形,依旧坐得端端正正,煞是沉稳。

  今日,我应当能夺魁罢,如此也不辜负祖父一番教导。

  “咦?”正说笑间,县学的一位教授却擎着一张纸对同桌熟人低语,“这个倒有些野趣。”

  可巧周县令看到那边情景,“可是又有佳作?”

  孔氏祖孙循声望去。

  那教授便亲自捧了过去,稍显迟疑道:“看字迹,笔力尚浅,年纪似是不大,不过一笔官文倒还干净利落,初见风骨。”

  周县令也来了兴致,接过读了一回,忽而笑了,“有意思。”

  又递给众人,“你们也看看。”

  是一首七言律诗,用词质朴,以“比”“兴”手法写东南西北春夏秋冬,稚气可爱。

  内容很简单,就是一阵风扶摇直上,看到了春日的桃花野鹤,尝了夏日的菱角白鱼,看了秋日的红枫残荷,赏了冬日的白雪荒山,最后停在雪夜暖烘烘的屋子里,消散在热乎乎的泥炉前,多壮丽呀,多宁静呀,多富足呀!

  一群人才看了无数强力堆砌的辞藻和空洞的高谈阔论,正头晕目眩之际,忽然跳出来这么一篇近乎直白的可爱的小东西,突然就清爽起来。

  高主簿顺势奉承道:“可见大人到任以来兢兢业业,百姓安居乐业,感恩非常,才能有此诗篇。”

  试问如果一地百姓连温饱尚且不足,又怎么能有余力欣赏美景?

  就比如眼前的皑皑白雪,对达官显贵而言,不过是游戏娱乐,但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孤苦百姓眼中,却是残忍和死亡的代表。

  所以这首诗看似简单可爱,但字里行间都是太平祥和。

  周县令也是这样想的。

  其实还有一点,就是“鲜菱”“白鱼”,在场不少人其实也都知道,这两样是长江一带的特产,而周县令正是那里的人。

  其他“作业”中也不乏类似的手段,但大多阿谀奉承太过,矫揉造作手法拙劣,令人望之生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