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8节(2 / 2)


  听到这熟悉的名字,姜菀下意识停住了步子。紧接着是一个声音安慰道:“夫人莫要生气。您也是为了她好,谁知这苏小娘子不知这其中的利害,辜负了您和郎君的一片好心。”

  想来又是那个日日催着苏颐宁嫁人的嫂嫂吧,姜菀暗自摇头?,并不打算继续听下去,便欲提步离开,蓦地听那个声音道:“你上回无?意中撞见的那个年轻郎君是谁?他与阿宁是何关系?”

  那婢女道:“我不知那人是谁,但总觉得?他与苏小娘子相识已久。当日七夕时,我在兰桥那里看?见小娘子与他站在一处,当时不曾放在心上。谁知后来,那人又来过几次学堂,听说他每每与小娘子私下会面时,房外一定会守着几个看?起来武艺高强的人,不准其他人私自靠近。”

  那妇人啧了一声:“难道这阿宁不肯嫁人,竟是与人有了私情?倒是我小看?她了。”

  那婢女迟疑道:“我总觉得?,那郎君不是寻常人。”

  “待晚间?我向郎君打听打听,这会子还?是先回府吧。”

  姜菀听到这里,不想多生事端,四处打量了一下,便藏在了假山后,待那主仆二人离开才慢慢走?出来。

  她摇了摇头?,心想难怪苏颐宁常年起居在学堂不肯回府,想来是不耐烦听这些人的聒噪。

  不过,她们所说的那个神秘人,又会是谁呢。

  *

  天气愈来愈冷,各坊内一些小巷内的乞丐的日子也越发艰难了起来。由于永安坊多是显贵之家,因?此有不少乞丐会趁着坊门开启时来到这边沿街乞讨,坊门关闭之前再离开。若是碰上心情好又出手阔绰的人,便能得?到相当可观的银钱。当然?,也会有屡屡遭人白眼的时候。

  “去去去!别?影响我做生意!”

  路对面,一家食肆的店主厌恶地向着乞讨的人摆了摆手,不准那人在自己店门前停留。即使此时已经即将到关坊门的时候,店内并没有什么?人。

  那人伸出脏兮兮的手,里面躺着几个铜板:“我不是来乞讨的,我......我有钱,我可以?买。”

  “谁要你的脏钱!你走?不走??若是不走?,莫怪我拿扫帚撵你!”那店主喝道。

  乞丐无?奈离开,拖着饥肠辘辘的身体艰难地走?开。他目光望向路这边的姜记食肆,看?着里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不断冒出的热气,想起方才受到的叱骂,百般犹豫后还?是抵不过腹中的饥饿,慢慢走?了过去。

  食肆这边,姜菀正在收拾小吃车。今日店中主推的菜品是卤香无?骨鸭掌,骨头?脱得?很干净,吃起来香而不腻。

  忽然?,一只?黑乎乎的手伸到了自己面前,把她惊了一下。

  一个沙哑的声音道:“店家,还?有没有吃的了?”

  姜菀定睛一看?,是个衣衫褴褛的乞丐。她将最后一份无?骨鸭掌装在纸袋里递了过来,同时从他手心里拿走?了相应数目的铜板:“最后一份了,可能不太热,你将就着吃吧。”

  那乞丐一愣,低头?看?着自己的掌心,喉头?哽了哽,颤巍巍地道:“谢谢。”

  他将那袋鸭掌揣在怀里,一步三回头?地离开了。

  姜菀叹气,冬日一到,这些乞丐的日子愈发难过了。

  她把车子推进院子,这才回到店内,却发现大堂内多了一个客人,正翻看?着菜单。

  这人鬓发斑白,眉间?有深深的沟壑。那双眼睛虽略显苍老,但目光却不见浑浊。

  姜菀站在一旁,静静等他点单。

  那人看?罢菜单,要了蒸南瓜、香煎豆腐、三色银芽,都是素菜。他的声音听起来倒不似外形这般老迈。

  “客人请稍等。”姜菀将单子递到后厨,先让宋宣把一直煨在炉灶上的蒸南瓜端了出来,再继续准备其他几样。南瓜切成小块,上面撒了枸杞干和枣仁,蒸得?很软。

  姜菀把蒸南瓜在他面前的桌上放定,正欲离开,却听那人道:“小娘子,这菜单是你们自己做的吗?”

  “是。”姜菀颔首。

  他手中拈着那张薄薄的单子,探究似的打量着上面的字迹和图案,眼底浮起一丝兴味:“这样子倒是别?致。不知这字是谁写的?”

  “是我。”姜菀如实回答。

  “小娘子是否曾钻研过书法?”那人放下菜单。

  姜菀犹豫了一下,轻声道:“不曾跟着师父学过,只?私底下自己照着字帖练过些许时候。”

  他笑?了笑?:“小娘子的字观之清丽而不柔弱,有些笔触虽略显拖沓,部分字的架构也有待改进,但瑕不掩瑜。若小娘子愿意对书法倾注心血,多加练习领域,应当能更上一层楼。”

  这还?是第一次有人针对自己的字给出评价,并且语气温和,并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。姜菀稍稍愣了愣,禁不住再次认真?地打量起这位老者来。

  说是老者,但他看?起来也不过五十多岁,眉宇间?虽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,但却并不迫人,而是隐约透出属于文?人雅士的气息。

  想来,这位老者颇为精通此道。她微微低头?,道:“多谢前辈赐教。”

  老者不再说话?,只?安静用着食物。他的动作不紧不慢,可以?看?得?出来是位极讲究礼仪和风度的人。用饭间?隙他给自己斟了茶水,那饮茶品茶的手势一看?便是位品茗大家。姜菀留神到他抿了口茶后,眉头?不易察觉地轻皱了一下。

  大概是这茶味不合他胃口吧。

  店中食客渐渐少去,暮色逐渐深浓。老者正坐在靠窗的位置,窗子半开着,耳边是路上交杂的人语声,眼前则是永安坊林立的店铺,稍一抬头?便能看?见挂在屋檐一角的月亮。

  他凝视着那月色,忽然?开口慨叹:“这么?多年了,云安城的月色还?是一如往常,可惜我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少年郎了。”

  这番感慨像极了诗兴大发的前兆。姜菀默默听着,正不知该不该接话?时,那老者转头?看?她,笑?道:“小娘子,你家食肆哪里都好,唯独少了一样东西。”

  姜菀下意识随着他扫视的目光将整个大堂都看?了个遍,疑惑道:“不知是何物?”

  老者放下筷子,手掌虚指了指店内所剩无?几的几处空着的区域,淡笑?道:“‘人生得?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’若是客人酒酣时欲作诗题字,却无?可挥洒笔墨之处,岂不是辜负了这番雅兴?”

  原来如此,姜菀明白了他的意思。

  自古文?人多诗情,不少人不论是游山玩水还?是与友小聚都会文?思泉涌,特别?是饮酒后表达欲愈发旺盛。本朝并不轻文?,文?人很受尊崇,因?此京城内不少大型酒肆都会专门开辟出一处空间?,或是粉刷白墙以?供泼墨,或是悬挂纸张以?供挥洒,让那些正在兴头?上的诗人墨客能自由落笔。倘若能留下什么?名篇佳作或是传世经典,那么?店铺也会沾光,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古代的“打卡地”。

  姜菀从前依稀听说过这个风俗,但是初开张时条件有限,自然?要先利用好有限的空间?,不能本末倒置。久而久之,她也就把此事略过了。

  今日被这老者这么?一说,她才恍然?大悟,不觉笑?道:“我明白您的意思。可惜我这小店似乎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?腾出来给客人题字。”

  旁边桌的客人恰好付好了钱,起身走?时随口道:“听说那俞家酒肆有整整一间?屋子给人写诗作文?,可惜如今去的人越来越少了。”